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青 荷 苑

时光深处,岁月静好,如若岁月静好,我亦微笑,亦不老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赶小海】  

2016-11-29 16:40:32|  分类: 荷语飘洒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
 
 【赶小海】 - 月下青荷 - 青 荷 苑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赶小海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                       ◆月下青荷       

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                             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上周五下午,姐姐打电话与我商量,这周周日回家看父母,周六准备与几位大姐去赶海。我一听,欣然同意的同时,强烈要求跟着她们赶海。姐姐也爽快答应,然后又问了具体时间和需要准备的东西,姐姐说,什么也不需要我准备,工具什么她们都给备着,只需明天中午早点吃饭等着走就行了。

放下电话,心情异常高兴,先生虽不去,却也很兴奋,不时地问这问那,去哪儿挖呀?什么时候走呀?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呀?。。。从前住在乡镇,记得宝贝小的时候,夏天还曾专门带宝贝到海边玩过。后来住在海滨小城,离海越近,却很少到海边玩。宝贝高中三年,校内陪读,学校据海边几分钟路程,夏天每晚都到海边散步,但却没洗一次海水澡,没下到海里一次。那段时间算是与海最近,接触最频繁最亲密的时候了。陪读结束,搬回老城区的家,虽驱车也就20分钟左右,但却再也没到海边玩过,更别说赶海了。不是不喜欢大海,只是觉得海就在身边,就像自家的一样,什么时候想去就去了,放假了觉得该到外地玩,周末了,想着挺累,下周再去。就这样,外地人趋之若鹜心驰神往的大海,近在咫尺,却没了游玩的迫切和激情。想来这也应了人们常说的: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。至于赶海,虽生活在海边,却不懂海的性情与耕耘,甚至连潮汐时间都弄不明白,没有人带领,虽很向往,却从没试过。所以,这次一听姐姐说,便跃跃欲试了。

周六上午,按照姐姐的要求,换好防水的运动鞋和衣服,早早吃过午饭便赶到姐姐家,不一会,与姐姐邻居的大姐拿着水桶下楼,姐姐开车,顺道去接另两位大姐。接的第一位大姐早已拎着水桶在路边等候了,车停稳,将水桶等工具放进后备箱,上车就走。这位大姐姓安,是赶海巧手,每年自夏天起,每月大汛潮都会去,几乎一天不落。她赶海舍得功夫也舍的气力,久了也积攒了经验,知道什么季节海里产什么,哪个地方的哪种东西量多质好,所以大姐赶海的成果丰硕,海蛎子、蛤蜊、海虹,,,丰收季节,大姐一次就会收很多,吃不了,煮熟了,连肉带汤冰到冰箱里,等到天冷了,不能赶海了再吃,通常能吃到来年再赶海。大姐大方,自己吃不了,便往亲戚朋友家送,一桶一盆地送,于是亲戚朋友家冰箱里也冰的满满当当,姐姐就跟着没少吃,有时我也间接跟着沾光。

这次同行的还有一位和我一样第一次赶海的大姐,我们到时,她还没到,停车等了小片刻。人齐了,我们便马不停蹄地直奔李家台而去。大姐说,这个时间赶海,主要是挖蛤蜊,李家台的蛤蜊味道最鲜美。1点多,到了海边,找个停车场停好车,大姐从后备箱里拿出给我们准备的工具:有水桶、小铁耙、手套,还有小渔网。水桶一人一个,挖了蛤蜊放进水桶里,走时,装进点海水,可以保护蛤蜊长时间不死,还可以让蛤蜊吐出壳里的沙粒;小铁耙也是每人一个,用来挖开海沙、小石头和淤泥,寻找蛤蜊,大姐捎了好多,再来几个人也够用;手套是用来保护手的,防止在泥沙中寻找蛤蜊时,被弄脏、划伤、擦伤;小鱼网是清洗蛤蜊用的,临走时,将挖的蛤蜊装进渔网,放进海水里涮洗蛤蜊上的泥沙,不然回到家是没有水清洗的,不清洗不吐沙的蛤蜊肉里全是沙,是没法吃的,而蛤蜊一旦用淡水洗了就会死,就吐不出沙。这些都是赶海的宝贵经验,不管今天赶海能收获多少蛤蜊,这些个知识算是学到了。

拿上工具,怕海上风大,带上口罩和帽子,便随着大姐望海里走去。此时的大姐又套上了一套专门赶海的皮衣裤,裤子直接和靴子连在一起,一般的海水和风浪都湿不了,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赶海弄潮人。此时的大海,刚刚退潮,潮水还没有退到最低,但却很安静。天气预报周末来冷空气,要变天,所以,天不好,有些阴沉,但幸运的是没有风,也很暖和。退出海水的岩石裸露着,青黑色,一道道,一排排,一片片,此起彼伏,上面密密麻麻长满了幼小的海蛎子,稍大些的,被赶海的渔民扒开,将肉挖走,留下贴在岩石的另一半贝壳,珍珠白的颜色斑驳在岩石上,像是岩石的伤疤,特别耀目。

“像这样石头间淤积的沙里就有,这儿离岸太近,不会多,我们顺着退潮的海水往里走,里边会多一些。”一边走,大姐一边给我们介绍。海水刚刚退去,岩石间、低洼处,到处可见一汪汪的海水,像一眼眼小清泉,又像是大海的眼睛,看着一波波陌生又眼熟的人们走近。第一次赶海,新鲜又刺激,遇到沙就挖一下,果然,也挖到了几个蛤蜊。边走边玩边挖,大姐不停地催促着往海的深处走,说还不到目的地。海真的很广阔,不知不觉,顺着退潮的海水,我们已走进海里几里地,绕过一片被岩石圈起的海水,在一条还浸润着薄薄海水的沙带旁驻足,大姐说,这儿就可以了,每人自己找一块沙土开挖就行了。知道我第一次,大姐特地找了个地方,给我挖开了头,然后招呼我,让我接着她挖的地方继续往前挖,大姐便走了。她说,她要再往里走走,看看有没有海虹等其他的。

第一次赶海,第一次挖蛤蜊,我兴奋地挥动小铁耙勤奋地挖着,不留一点空隙,然而,只听到其他大姐惊呼着:“这儿多哟,一耙挖了五六个”,我却没见蛤蜊的影子。“有么?我怎么没见有?”,我赶紧着急地问。“不可能,这儿挺多的”,姐姐邻居家那大姐说。说着,大姐起身走到我跟前,刚一走到,就说:“怎么没有,那不你脚边就有个”,看了看,又说:“这儿还有一个”,说着,指着我的右脚前方,大姐说了,我眼瞪着,使劲瞅,哪儿呢?我怎么就没看见?大姐见我一脸茫然,干脆直接用手指,用脚踢,这回,终于看见了,在泥沙里,被泥沙包裹着的小蛤蜊,和沙的颜色基本一样,形状也看不出那椭圆形态。原来,现挖的蛤蜊不是我想象的和买到的那个样子,干净有花纹,与泥沙截然不同,一眼就能看出。这个季节,多数是花蛤,个头比较小,且在泥沙中埋着,蛤蜊也很聪明,将身上沾满泥沙,没有经验,不仔细看,分辨不出,很容易就当成泥沙及小石子放过了。有了大姐的指教,再挖,速度慢下来,仔细地翻看着挖出的泥土,果不其然,有时候,一耙真的会有好几个耶。看到了希望,也慢慢有了硕果,挖的劲头越来越足,不一会就累得眼睛直流泪,眨眨眼,拽拽衣服,继续努力。由于没有经验,不会识别,看不出哪儿会有,只好挨着地块不停地挖,有时一耙会挖出好几个,有时又好几耙,甚至一大段地方挖不出几个,加上没戴眼镜,有一些可能成了漏网之鱼 ,虽然也挖到不少,但与几位大姐相比,还是差了一大截子。不知不觉的,几个小时过去了,大姐说,又要开始涨潮了,该撤了。看看桶里,在桶底盖了薄薄一层,大约有几斤的样子,再看看其他大姐,少的小半桶,多的上半桶,提不动,只好挎着,看来这赶海也有学问呀,不学不行,不服不行呀!

出的海来,在靠岸的地方,找了一汪清澈的海水,将挖来的蛤蜊放到带来的渔网里,浸到海水里,提着网使劲涮,干净了,倒进桶里,再装进点海水,放到车后备箱里。车发动时,天已经有些暗了。沿着来时的路线,一个一个将大姐们放下,刚到姐姐家门口,天基本黑了,家家户户已经亮起了灯。还没下车,先生的电话就来了:“这么晚了,还没回来?是挖得太多拿不动了?要我找辆卡车去帮拉回来?”说完,笑。“哈哈,拿不动了 ,来拉吧。”我也接着先生玩笑的话,幽默起来。“到姐姐家了,一会就回去了”。帮姐姐将桶提到屋里,安大姐将她挖的都给了我们,加上我和姐姐挖的也有上半桶,姐姐说,今晚让它们吐吐沙,明天回家看父母带给父母吃。姐姐又将头一天安大姐给的一大盆吐好沙的蛤蜊给我装上,让我回家煮着吃,我又一次跟着姐姐沾了光,享受了友情的芬芳与鲜美。

提着姐姐给的蛤蜊回到家,一看冷锅冷灶,怎么没做饭?不是等着吃海鲜?!先生笑着说。幸亏姐姐有昨天大姐给的蛤蜊,已经吐好沙了,要不今晚不得吃沙?赶紧去做吧!,先生立即起身做饭了。晚饭就是清煮的蛤蜊,共煮了两小锅,倒进盆里,端上餐桌,只吃蛤蜊肉吃饱太慢,每人又卷个煎饼就着,边吃边聊,味道那个鲜呀,真的比买的不知要鲜美好吃多少倍,或者说,买的那根本就吃不出这个滋味。想来野生的原生态味道本就好,加上虽不是自己亲手挖的,但像吃自己赶海成果的心理,所以便觉得倍加鲜美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写于2016.11.29
 
【赶小海】 - 月下青荷 - 青 荷 苑
 
【赶小海】 - 月下青荷 - 青 荷 苑

【赶小海】 - 月下青荷 - 青 荷 苑

【赶小海】 - 月下青荷 - 青 荷 苑

【赶小海】 - 月下青荷 - 青 荷 苑
 



     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07)| 评论(4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